藏刊网,职称文章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投稿咨询

投稿在线咨询

专著咨询

合著&独著&编委

编辑在线咨询

专利咨询

专利申请&转让

编辑在线咨询

软著版权

软著版权

编辑在线咨询

在线沟通

论文&专著&专利

编辑在线咨询

微信聊

微信扫一扫

首页 > 社会论文 > > 产业结构因素与制度及政策因素
产业结构因素与制度及政策因素
>2023-06-23 09:00:00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影响劳动力可持续供给的因素研究
【第一章】我国劳动力长久供给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我国现存劳动力供给的现状
【4.1 - 4.4】劳动力年龄结构与经济周期
【4.5 4.6】产业结构因素与制度及政策因素
【第五章】我国未来25年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第六章】维持我国劳动力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5 产业结构因素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作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着劳动力在产业转变的过程中比重逐渐得到提高。

1978 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不断的优化升级,使得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

1978 到 2010 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各产业之间都实现了迅猛发展,GDP 平均每年以将近 10%的速度快速增长。

根据城镇化水平来讲,1996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 30.5%,刚进入工业化的初期;2003 年达到 40.5%,刚进入到工业化初期第二阶段。目前来讲,我国的城镇化一直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一是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对农转非进行严格限制。

在工业化由初期转到中期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在产业的转化的过程中,由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工作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业,正好相当于日本 50-60 年代的工业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的基础薄弱、重工业畸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各产业之间的比重失衡。具体体现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滑,就业比重已经由 1978 年的 71%下降至 2000 年的 50%,产值比重由 29%下降至 16%;第二产业增速迅猛,就业比重增加了 5%,产值由 1978 年的 1745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45488 亿元,每年平均以 16%的速度高速增长;第三产业2000 年就业上升了 15.4%,产值与 1978 年相比增长 10.2%.

由上图可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滑,第二、第三产业逐年升高。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发生了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有效满足了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边际生产率的提升,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朝向有利于增进经济效益的结构性变化的方向发展,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就业产值及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Bian Yanjie 等,1996)。

目前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之中,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要继续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其中,我们要继续扶持农业,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工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中坚持多层次发展,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根据 2012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仍超过 30%,而发达国家该项数值仅不到 10%.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导致相当数量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就业人口的供给。第二,虽然第二产业即工业的规模较大,但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上,粗制滥造的低端产能过剩,而具有附加价值的高精尖的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生产结构上,基本为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尚未形成全面化、专业化的工业体系;在出口上,基本为低附加值的产品,上档次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数额较少。企业自身方面,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缓慢。第三,我国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效率低下。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增长上较为缓慢,增长量占国内 GDP 的比例较低,具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数量与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虽然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但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供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我国工业化全面实施之前,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较大。面对着几年年高校毕业生很难就业的情况,有些高校采取的毕业生回炉再造这一方法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极大的浪费。第四,由于地方 GDP 主义的驱动,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同时某些行业存在产能短缺,例如清洁能源、医疗、铁路和地铁、环保等领域。第五,高校培养模式的不合理。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那些拥有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最为受重视。面对着这一发展趋势,国家应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培养人才的结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大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比例等。但是仔细研究我国现今的培养模式会发现其中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盲目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并且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需不平衡。

4.6 制度及政策因素

2008 年年末,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总量超过了五个亿,除去各种因素之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绝对量仅仅在一个亿左右。考虑到年龄的因素发现,可以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不足五千万,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基本完成了转移,农民工的“无限供给”被“有限供给”所取代。按照这种大趋势发展下去,到 2020 年城镇将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缺口。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制度因素在未来进程的农民工数量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必须对当前的户籍等社保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4.6.1 户籍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抑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进行无序的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基本的稳定。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会造成了城乡的分割。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彻底。这里的农民工转移到城镇,只是指形式上的转移,而并不能拥有城市户口,因此不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等的待遇。这就会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最终还会返回农村。这是这种原因,会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大量的交通拥挤情况,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次,户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数量和结构。由于农村陈旧的思想观念致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不彻底。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 年年底,农村外出的劳动力高达 12532 万人,其中男性占据了一半以上。外出人口大都为 21-30 岁之间的年轻人。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外出劳动力人口主要以 40 岁以下的男性劳动力为主。根据《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626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 16336万人,仍以 40 岁以下男性劳动力为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废除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是众望所归。如果这次改革能够顺利的进行,将会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数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城镇劳动力紧缺这一现象进行缓解。

4.6.2 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实行的社会保证制度在保障水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存在和很大的不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保障制度只是在城镇得到真正的实行,并没有普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农村和城市都各自形成各自的保障项目,并且这些项目不能异地转移。比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城乡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面对着这种情况,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随着近几年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不能够使农民获得最大益处的情况。为了使最广大公民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就相应的要求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可以做到相互转化和共同的发展。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的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化,有利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上的平衡。

4.6.3 就业及职业培训政策

就业和职业培训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可以知道,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应该鼓励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规模,尽可能地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应该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进而不断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Byron.R 等,1990)。同时还要采取增加工资和延长退休等等方式来扩大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做到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并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各个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各不相同(Jamison.D 等,1987)。总的来说,2003 年以前劳动力市场属于供给大于需求,那时候为了使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 2003 年以后,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劳动关系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逐渐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致使某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并且逐渐蔓延向全国。为了使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一些发达地区就相应的对自己的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也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转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但是这一局势在 2008 年全球的经融危机中打破了,但着之后的经济的不断复苏,发达地区再次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继续进行下去。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职业培训政策和就业市场不能很好地衔接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不够重视的严重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第二,薪资待遇缺乏合理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均工资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收入水平基本与学历挂钩,即越是高学历的人才,对薪资的期望值越高。但农民工群体既没有很高的学历,同时也缺乏专业化技能,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随着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农民工群体不合理的工资水平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劳动力市场供给正面临着代际转换,择业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80 后成为主力军,由于他们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良好,受教育程度较高,导致其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上与 60、70 后截然不同。

他们往往更加愿意到工作的氛围、福利待遇更好的地方,而不愿从事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因此,新生代群体选择性就业导致了一些艰苦的就业岗位缺少吸引力,造成了劳动力供给不足。

4.6.4 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

针对市场主题和针对市场中介这两个这个政策是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个方面。市场主体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主要是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问题。

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工序的变化做出最快速度的调整;市场中介主要涉及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等方面,使劳动力供需双方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有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宏观上的管理。

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是劳动力宏观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本身不够完善和不能够对其政策进行熟练地运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在宏观管理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需求及预测分析不够,难以满足供求主体双方的要求;二是职业指导并不深入和全面,许多毕业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三是职业指导的手段和其它硬件设施的不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四是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的素质。从此之后,对于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政策应该进一步的进行强化,同时也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调节,只有这样才会使劳动力市场长期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为了使劳动力市场更好的发展,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阳光工程是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非农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培训项目以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培训单位要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财政补助资金直接让农民受益。二零一零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4.6.5“单独二孩”政策

从 1980 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到 1988 年农村一孩半政策,再到单独两孩,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完善的。“二孩政策将会带来以下影响:第一,生育率显着回升。生育率如果长期低于 1.8,或长期在 1.5-1.6 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高达 7 左右,人口增长率高达 2.5%.上世纪 90 年代初,总和生育率下降到 2.1 以下,目前已降至 1.5-1.6.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将使我国总和生育率有相对显着地回升,虽然今后几年回升可能比较快,最高点可能超过 1.8,但累计效应释放后,生育率会波动在1.6-1.7 左右。第二,导致老龄化程度降低。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 年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3%,2030 年将达 25%左右,预计到 2050 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 4.4 亿左右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 1/3.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到 2030 年将使老龄化水平从 24.1%下降到 23.8%,到 2050 年从34.1%下降到 32.8%,到 2100 年从 39.6%下降到 34.3%.第三,出生人口性别趋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94年以来一直高于115,2004年高达121.2,2009 年以来有所下降,2012 年仍高达 117.7.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唯一手段。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第三,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单独二孩“政策放开,未来 15 年,劳动力总规模将每年多出 2800 万,到 2050 年劳动力规模减少幅度将相差 3 个百分点。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我国每年减少有效劳动力供给811 万;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每年减少 760 万左右。这将大大缓解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供需失衡。尤其是我国劳动力规模大幅度下降的拐点将出现在 2025至 2030 年前后,当前调整生育政策正是时候。

综合排序
投稿量
录用量
发行量
教育界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主办:广西出版杂志社

国际:ISSN 1674-9510

国内:CN 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中国报业

主管:中国报业协会

主办:中国报业协会

国际:ISSN 1671-0029

国内:CN 11-4629/G2

级别:国家级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国际:ISSN 1002-8536

国内:CN 11-5936/F

级别:国家级期刊

建筑与装饰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1009-699X

国内:CN 12-1450/TS

级别:省级期刊

科学与信息化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2096-2908

国内:CN 12-1451/N

级别:省级期刊

财经界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国家信息中心

国际:ISSN 1009-2781

国内:CN 11-4098/F

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上传文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文件
18年国内外学术服务,发表国际文献请认准藏刊网官网

资深编辑团队

专业设计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极高

企业信誉保障

对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众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审稿快!出刊快!检索快!

正规刊物承诺

无假刊!无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网提醒您

1.稿件将进入人工审稿阶段,审稿后会有编辑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2.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现象影响您的发表,请勿再投他刊

确定

投稿失败!

藏刊网提醒您

由于网络问题,提交数据出现错误,请返回免费投稿页面重新投稿,谢谢!

确定

藏刊网收录400余种期刊,15年诚信发表服务。

发表职称文章,覆盖教育期刊、医学期刊、经济期刊、管理期刊、文学期刊等主流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